联系我们
热门标签
生物 IB 数学 历史 sat 英语 中文 心理学 化学 成绩 物理 igcse辅导 IGCSE课程 ib课程 ib辅导 IB培训 IGCSE培训 ALEVEL课程 ALEVEL辅导 ALEVEL培训 ALevel经济 IGCSE英语 IB中文 IB历史 IB化学《都挺好》热播:留学不是解决家庭教育问题的终点|良好亲子关系应包括这6点
2019年,姚晨带着最热播剧《都挺好》重新回归荧屏!
豆瓣评分就已经升到了8.2,好评一路飙升。
这部剧的故事是围绕着苏家人展开的。
和传统意义上夫妻恩爱和睦,子女乖巧孝顺、相互照顾,什么“都挺好”的家庭模式不同,剧中的苏家人偏偏什么都“不太好”。
苏家人的家庭成员模式是:妻子刚去世就迫不及待开启新生活的老父亲;出国之后就杳无音讯的大儿子;30多岁依旧啃老的二儿子;从小被嫌弃日渐冷血的小女儿。
《都挺好》这部剧正是在这一前提下演绎的。
父母极要面子,人前是一个风光十足的大户人家,实际上却满目疮痍,隐患重重。
但,这个华丽的躯壳随着苏母的离世,瞬间分崩离析...
苏母:家庭关系中的精神施暴者
苏母是一个重男轻女的强势女性,在剧中反复输出她的价值观:
“女孩子学历那么高有什么用,读个师范当个老师早点赚钱才是女孩子该做的事。
女孩子终究是要嫁人的,所以根本不算我们家的人,生下来就是赔钱货。
女孩子当然要多做家务了,这是作为女人的本分。
女孩子在家里不存在话语权和决策权,父母要做什么决定不需要参考你的意见,即使是卖掉你的卧室。
女孩子花什么钱,给你口饭吃已经是高额成本。
你是女孩,怎么能跟你两个哥哥比呢?”
苏父:懦弱的触底反弹不是克服,而是变得胡搅蛮缠
在任何关系中,过于强势的一方势必导致另一方的软弱。
面对苏母的强势,苏父选择了逃避与沉默。
每当苏母训斥小女儿时,苏父都会选择出去抽烟或者假装看报纸。这个因私藏奖金在苏母面前下跪的男人,连自己都保护不好,更别提维持家庭和谐了。
而苏父有一点是和妻子高度一致的,那就是“要面子”。
从剧中父母二人的对话可以得知:苏家人在亲戚朋友中属于生活富裕的,所以大儿子出国留学缺钱时苏母宁肯卖房子也不愿跟亲戚朋友借钱,不想丢了面子。
而在苏母去世后,苏父从压抑了半辈子的颓废窝囊,瞬间反弹成了一味索求倚老卖老的人。
他爱慕虚荣,装可怜让大儿子带他去美国住别墅,即使跟女儿20年未见,依然坚持要坐女儿的奔驰而不是小儿子的吉普。
苏明玉:长大后我就成了你
从小被嫌弃到大的小女儿苏明玉让我想起了母亲对孩子说“你是充话费送的”那个笑话,简直就是进阶版的“樊胜美”。
母亲的偏心对待,父亲的不作为,哥哥的压榨导致苏明玉宁愿假期住宿舍都不肯回家。
二儿子要2000元出去玩母亲想都不想就给了,却不愿意给女儿1000元参加学校的冲刺班。为了省钱让明明有能力考清华的女儿去读免费的师范学校,苏母对待小女儿的行为已经不算是“重男轻女”的范畴了,而是差别对待和偏心。
有人觉得苏母的人设太过夸张,她自己不也是为人女儿吗?难道没有一点同理心吗?
其实这也很合理:正因为她也是别人的女儿,才会把她前半生无处宣泄的压抑释放在自己的女儿身上,苏母的家长一定也曾这样对待她。而长大后的苏明玉,也时常因为自己性格中与母亲的相同点而愤怒恼火。
苏明哲:明哲保身的愚孝者
大儿子苏明哲是我们口中“别人家的孩子”,也是那种最能给父母长脸的孩子。清华毕业,考上斯坦福,在美国成家立业还买了别墅。但在性格方面,老大却是一个“精明的利己主义者”。
原作者在给大儿子起名时巧妙地使用了一语双关,明哲保身这个词用来形容大儿子再合适不过。
编剧通过三处剧情凸显了老大的性格。
一是,老二打游戏太吵老大让他关电脑,表面上是替妹妹出头,实际却是因为打扰自己学习。
二是,妹妹请教问题时言辞拒绝,但得知父母愿意出钱供自己读斯坦福之后却高兴的把笔记借给妹妹“卖人情”。
三是,母亲过世后父亲怕私房钱被老二拿走,让老大帮他想办法,老大答应替他去银行开通保险箱却没做,对父亲来说这是“天大的事”,老大却只顾着自己尽快回美国没怎么放在心上。
老大只会在自身利益受到威胁时挺身而出,并在自身利益绝对安全的情况下对别人提供帮助。
有人说苏明哲的人设符合普罗大众对家里长子的印象,成熟稳重,当老好人。但老好人的外表下是从母亲那里继承来的精明,和父亲那里继承来的懦弱。
苏明成:靠啃老为生的妈宝巨婴
二儿子苏明成是三个孩子中最受宠的一个。
尽管明成不学无术,大学都是父母托关系进的,但奈何生得一张巧嘴,擅长对妈妈甜言蜜语,跟妈妈的感情也最深。
从上学,工作,买房,到婚后的用度和家务,苏明成全部受到妈妈的庇护,生活压力都转嫁给父母了,典型妈宝男。
然而明成的心思还十分敏感幼稚,把别人对他的好当成是应该的。
他继承了爸妈爱面子的毛病,不容许别人说他半句,葬礼上明玉指责他啃老,被瞬间惹恼的苏明成开启了破口大骂加拳打脚踢模式。
现如今越来越多的人因为原生家庭问题而去寻求心理治疗。那到底怎样的原生家庭才是好的呢?这个问题困扰着很多人。
最好的原生家庭是怎样的?
是父母爱每一个孩子,自身也没有太多的性格缺陷。
那么最不好的原生家庭呢?
是父母不爱孩子或者不爱某一个孩子,自身也有强烈的性格缺陷。
大部分家庭的情况其实介于两者之间:
父母爱孩子,但是不知道该如何爱孩子,自身也有或多或少的性格缺陷。
社会化严重,缺乏自省和自主意识,随波逐流,自己都还摸不清人生方向就草率的为人父母,很多重男轻女的父母正是这样的人。
初见苏家三子,似乎大儿子是最为孝顺的,但其实呢?
苏母的葬礼是小女儿操办的,墓地是小女儿出钱买的;二儿子没有任何积蓄,葬礼上负责招待亲戚朋友以及哭;大儿子更不用说,除了“人来了”之外没出一点钱和力。
苏母生前对女儿说“我们以后也用不着你来养老”,成为了巨大的讽刺。
举个不恰当的例子。
如果我们按照成本的投入和产出比来分析苏家对三个孩子的培养的话,投入最高,学历也最高的大儿子产出最低,反倒是几乎“0投入”的小女儿产出最高。
为什么事情没有按照苏父苏母的预想发展?送出国留学的大儿子不该是三个孩子中最“优秀”的吗?
因为养育这件事,苏家父母只做到了“养”,没做到“育”。
《都挺好》这部剧正是在这一前提下演绎的。
有一本非常经典的书叫做《穷爸爸和富爸爸》,这本书讲述了主人公跟随朋友的爸爸也就是“富爸爸”学习人生道理和赚钱方法的故事。
小女儿苏明玉在与家人断绝关系后遇到了“富爸爸”蒙总,蒙总像对待女儿一样照顾她,并教她赚钱的方法,这才造就了十年后事业成功的苏明玉。
蒙总代替她的原生家庭,完成了“育”这个部分,让苏明玉走出了原生家庭的阴影,成为一个三观正确,并且有所成就的独立女性。
反观两个儿子,一个长期被母亲溺爱,30岁了依然无法经济独立活成了巨婴;另一个虽然受到了最好的教育,享受着顶尖的资源,却畏首畏尾不愿跟其他人分享一点资源。
大儿子苏明哲出国之后几乎等于“失联”,唯一一次联系家里还是因为妻子要坐月子,想让母亲来伺候。
父母为了供他留学不惜卖掉家里的老宅,而作为长子他却一直在逃避应该承担的责任,母亲葬礼不出钱不出力,父亲的赡养问题迟迟不面对,弟弟妹妹的争执视而不见一直和稀泥。这样的儿子一定不是父母期盼的样子。
有计划送孩子出国留学固然是好事,但不应因此就逃避对孩子的教育问题。其实,良好的亲子关系应该包括以下几点:
1.树立乐观向上的心态
培养孩子乐观的性格很重要,这样在面对挫折时他们才能坦然地对待。苏母对待小女儿的方式让她的生活彻底笼罩在阴影下,容易造成性格的扭曲。
2.学会感恩,懂得宽容
苏母对二儿子百般疼爱,却没能将他培养成一个独立的人。父母可以不求回报的对孩子好,但必须让孩子懂得感恩,一味的付出只会让孩子变得索求无度,心胸狭窄。
3.培养直面挫败的勇气
适当的鼓励对于孩子的成长非常重要,让他学会从失败中走出来,而不是躲在父母怀里哭。
4.教会孩子自我保护
孩子缺乏处世能力,随时都会有被生活吞噬的危险,剧中的大儿子苏明哲就是很好的例子。从小活在父母的庇护之下,缺乏与别人的谈判能力,不懂如何保护自己,以至于因为回国参加葬礼而错过了陪领导度假,还因此丢了工作。
5.支持孩子的梦想,放手逐梦
当苏明玉跟父母说自己想考清华时,苏母对她怒目而斥,甚至还扇了她一巴掌。让孩子去追逐自己的梦想,而不是走你为他安排好的人生。
6.培养良好的沟通技巧
从自身做起,培养孩子与人沟通的能力。苏母和苏父都是典型的沟通障碍,一个过分强势,一个过于抑制,这都不是良好的沟通方式,想培养孩子沟通的能力,首先要优化自己的沟通习惯。
《都挺好》中的苏家人,怎么样也不能称得上是传统意义上幸福和谐的一家人。
但,他们却为我们揭开了很多人不愿意承认的事实:
没有人的生活是一帆风顺的,真正的“都挺好”是即使生活有再多的不顺,再多的坎坷,你依然有发现、感知、收获幸福的能力。